新华字典

什么目不疏的成语

补 全纲目不疏
相 关 纲目什么什么 - 纲目不什么 - 纲什么不什么 - 纲什么不疏 - 纲什么什么疏 - 什么什么不疏 - 什么目不疏 - 什么目不什么 -

什么目不疏的成语大全

纲目不疏比喻法令细密。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刘公幹以失敬罹罪,文帝问曰:‘卿何以不谨于文宪?’桢答曰:‘臣诚庸短,亦由阶下纲目不疏。’”

什么目不疏的相关词语

目目相觑【意思解释】1.同"面面相觑"。
侧目【意思解释】①眼睛不正视对方。形容敬畏:侧目而视,倾耳而听。②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愤恨:人皆侧目|上不损朝廷事体,下不避怨仇侧目。
除目【意思解释】1.除授官吏的文书。
长目飞耳【意思解释】1.《管子.九守》﹕"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后用以指扩大视听的手段。
谄目【意思解释】1.谓满足视觉的需要。
词目【意思解释】1.词林名目﹐指诰策﹑书翰之事。 2.词语条目﹐即辞典中每一个注释的对象。
触目伤心【意思解释】1.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触目伤怀【意思解释】1.见"触目伤心"。
触目警心【意思解释】1.看到某种情况,心中引起警觉。
触目儆心【意思解释】1.看到某种情况而引为儆戒。
触目惊心【意思解释】看到某种情景使内心受到极大的惊动:墙上几个大字触目惊心,时时在告诫着我们。
触目经心【意思解释】1.见到而萦烦于心。
触目皆是【意思解释】1.眼睛所见到的都是某类事物。形容为数众多。
触目崩心【意思解释】1.看到某种情况而心中极度悲伤。
触目【意思解释】1.目光所及。 2.显眼;引人注目。
豺目【意思解释】1.像豺一样竖立的眼睛。形容恶人的相貌。
触目恸心【意思解释】1.看到某种情况而极度悲哀。
重瞳目【意思解释】1.重瞳子。
瞠目咋舌【意思解释】1.见"瞠目结舌"。
策目【意思解释】1.科举考试时﹐作策试用的题目。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意思解释】1.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出其不意,掩其不备【意思解释】1.见"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意思解释】1.见"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意思解释】1.人要有所成就,就不能贪图安逸;贪图安逸,就不能有所成就。
不到黄河心不死【意思解释】1.比喻不到无路可走的境地不肯死心。
不到乌江心不死【意思解释】1.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折不扣【意思解释】1.不打折扣。原为商业用语,商品照标价减去若干成数出售,叫做打折扣。 2.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
不因一事,不长一智【意思解释】1.见"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吐不茹【意思解释】1.《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后以"不吐不茹"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
不蔓不支【意思解释】1.见"不蔓不枝"。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意思解释】1.亦作"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2.谓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于那件事情的知识。
不毒不发【意思解释】1.谓不受凌辱就不能发愤图强而有所成就。
不郎不秀【意思解释】1.明代俗语。犹言不高不下。 2.用以比喻不成材或没出息。参见"不稂不莠"。
不即不离【意思解释】1.佛教语。谓诸法相状虽异而性体则一。 2.形容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不忮不求【意思解释】1.不嫉妬,不贪求。
不凉不酸【意思解释】1.方言。形容态度冷漠。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解释】1.谓不在某个职位上,就不过问该职位的事务。
不上不下【意思解释】1.亦作"不上不落"。形容事情无着落,处境为难。 2.不好不坏。
不三不四【意思解释】1.不伦不类。 2.指行为不端,不正派。
不揪不采【意思解释】1.不理睬。
密密疏疏【意思解释】1.疏密相间的样子。
疏疏【意思解释】1.亦作"疎疎"。 2.犹楚楚。服装鲜明整齐貌。 3.稀疏貌。 4.朦胧貌。
疏疏拉拉【意思解释】1.犹言稀稀拉拉。
粗疏【意思解释】疏忽,不细致:工作粗疏,难免有阙漏。
单疏【意思解释】1.见"单疏"。
草疏【意思解释】1.拟写奏章。
斥疏【意思解释】1.疏远。
村疏【意思解释】1.犹粗疏。
材疏志大【意思解释】1.谓志向虽大而才能不足。有时用为谦词。
尺疏【意思解释】1.指奏章。
才疏意广【意思解释】1.抱负远大而才能不高。
麤疏【意思解释】1.见"麤疎"。
传疏【意思解释】1.指诠释经义的文字。传以释经,疏以推演传义。
才疏学浅【意思解释】1.才识不广,学问浅薄。多用作自谦词。
才疏志大【意思解释】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后以"才疏志大"谓志向大而才能小。
暗疏【意思解释】1.犹默写。
暗香疏影【意思解释】1.宋林逋《山园小梅》诗之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后遂以"暗香疏影"为梅花的代称。
比疏【意思解释】1.即比余。
辨疏【意思解释】1.辩白的奏疏。辨﹐通"辩"。
百疏【意思解释】1.见"百蔬"。

相关成语接龙

相关成语分类

什么目不疏的相关成语

纲目不疏比喻法令细密。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刘公幹以失敬罹罪,文帝问曰:‘卿何以不谨于文宪?’桢答曰:‘臣诚庸短,亦由阶下纲目不疏。’”
朗目疏眉朗:明亮;疏:疏朗。明亮的双目和疏朗的眉毛。形容眉目清秀。
《南史·陶弘景传》:“神仪明秀,朗目疏眉。”
疏不间亲间:离间。关系疏远者不参与关系亲近者的事。
《管子·五辅》:“夫然,则不下倍(背叛)上,臣不杀君,贱不逾贵,少不凌长,远不间亲,新不间旧,小不加大,淫不破义。凡此八者,礼之经也。”
疏而不漏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魏书·任城王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魏书·任城王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暗香疏影暗香:清幽的香气;疏影:稀疏的枝影。原形容梅花的香味和姿态,后被用为梅花的代称。
宋·林逋《林和靖集·卷二·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百密一疏在极周密的考虑中偶然出现了一点疏忽。
清·魏源《庸易通义》:“至道问学之有知无行,分温故为存心,知新为致知,而敦厚为存心,崇礼为致知,此皆百密一疏。”
弊衣疏食破旧的衣着,粗粝的饭食。指生活清苦。
《周书·柳虯传》:“弊衣疏食,未尝改操。”
草木萧疏萧疏:冷落,稀稀落落。花草树木都已枯萎凋谢。形容深秋景象。
《晋祠》:“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才疏德薄才识疏浅,德行不高。常用作自谦之词。
元·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三折:“小生才疏学薄,敢劳大人下降,真乃蓬荜生辉也。”
才疏计拙指才识疏浅,不善谋算。
元·魏初《满江红·寄何侍御》词:“今老去,才疏计拙,百居人后。”
才疏学浅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汉书·谷永传》:“臣才朽学浅,不通政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才疏意广疏:粗疏;广:广大。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
《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材疏志大指志向虽大而才能不足。有时用为谦词。
宋·陆游《大风登城诗》:“材疏志大不自量,西家东家笑我狂。”
才疏志大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
《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德薄才疏薄:浅;疏:空虚。品行和才能都很差。常作谦辞。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八回:“小弟德疏才薄,怎敢承当此位!若得居末,尚自过分。”
竞今疏古指重视现代的,轻视古代的。犹厚今薄古。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惟而论之,则黄、唐淳而质……宋初论而新:从质及论,弥迈弥澹。何则?竞今疏古,风味气衰也。”
禁网疏阔指法律过于宽容。
汉荀悦《汉纪·哀帝纪上》:“及汉兴,禁网疏阔,未之匡正。”
敛后疏前指列阵周密则牢固,前锋队形疏朗则利于战斗。后世将我国古代这一陆战列阵原则概括成“敛后疏前”四字。
语出《司马法·定爵》:“凡陈,行惟疏,战则密。”《尉缭子·兵令上》:“陈以密则固,锋以疏则达”。
破衲疏羹破衣素食。形容生活简朴。
亲疏贵贱指亲密、疏远、富贵、贫贱的种种关系。形容地位和关系不同的众人。
人地生疏人事不熟,地方陌生。指初到一地,对当地的人事和地理都不熟悉。
鲁迅《伪自由书·前记》:“《自由谈》的编辑新换了黎烈文先生了,但他才从法国回来,人地生疏,怕一时搞不起稿子,要我去投几回稿。”
疏财重义讲义气,轻视钱财。多指出钱帮助遭难的人。同“疏财仗义”。
疏财仗义疏财:以财物分人。讲义气,轻视钱财。多指出钱帮助遭难的人。
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消愆。”
学浅才疏才能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明·高明《琵琶记·南浦嘱别》:“你读书思量做状元,我只怕你学疏才浅。”
学疏才浅才能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同“学浅才疏”。
意广才疏意:意愿,志向。志向远大,但才能浅薄。指志大才疏。
以疏间亲指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近的人。
《左传·隐公三年》“远间亲”唐·孔颖达疏:“齐东郭偃、棠无咎专崔氏之政,而侮崔成、崔强,是疏远而间亲戚也。”
志广才疏犹志大才疏。
宋·李纲《奏陈利害札子》:“今浚之罪乃在于志广才疏,力小任重,不能谘诹良策,而专于自用。”
志大才疏疏:粗疏,薄弱。指人志向大而才具不够。
《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枝叶扶疏①形容枝叶繁茂四布,高下疏密有致。②比喻分析事理详明缜密。③比喻兴旺发展。
《后汉书·延笃传》:“草木之生,始于萌芽,终于弥蔓,枝叶扶疏,荣华纷缛,末虽繁蔚,致诸根也。”
仗义疏财仗义:讲义气;疏财:分散家财。旧指讲义气,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别人。
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消愆。”
志广才疏犹志大才疏。
宋·李纲《奏陈利害札子》:“今浚之罪乃在于志广才疏,力小任重,不能谘诹良策,而专于自用。”
志大才疏疏:粗疏,薄弱。指人志向大而才具不够。
《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枝叶扶疏①形容枝叶繁茂四布,高下疏密有致。②比喻分析事理详明缜密。③比喻兴旺发展。
《后汉书·延笃传》:“草木之生,始于萌芽,终于弥蔓,枝叶扶疏,荣华纷缛,末虽繁蔚,致诸根也。”
仗义疏财仗义:讲义气;疏财:分散家财。旧指讲义气,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别人。
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消愆。”
目目相觑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同“面面相觑”。
不堪入目指形象丑恶,使人看不下去。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此数肴也,以先生视之,固不堪入目矣。”
不识庐山真面目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耳闻不如目见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过目不忘看过就不忘记。形容记忆力非常强。
《晋书·苻融载记》:“耳闻则育,过目不忘。”
疾霆不暇掩目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淮南子·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目不别视眼睛不往别处看。形容精神集中,专心致志。亦作“目不旁视”。
目不苟视眼睛不随便乱看。形容为人正派。
目不见睫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韩非子·喻老》:“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目不交睫交睫:上下睫毛相交接,即闭眼。没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陛下居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
目不给赏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优美繁多。
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汉书·董仲书传》:“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帏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
目不忍见形容景象极其悲惨。同“目不忍视”。
目不忍视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目不识丁连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认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目不识书指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目不暇给美好新奇的事物太多,眼睛来不及看。
清·吴璿《飞龙全传》序:“于是检向时所鄙之《飞龙传》,为之删其繁文,汰其俚句,布以雅训之格,间以清隽之辞,传神写物,尽态极妍,庶足令阅者惊奇拍案,目不暇给矣!”
目不暇接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目不邪视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妇人请竺同载。竺上车端坐,目不邪视。”
目不斜视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也形容只朝一个方向看。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目不转睛眼珠子一动不动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一:“老婆婆看着小官人,目不转睛,不觉两泪交流。”
目不知书指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同“目不识书”。
死不瞑目瞑目:闭眼。死了也不闭眼。原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现常用来形容极不甘心。
《三国志·吴书·孙坚传》:“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

相关的造句

护目造句1、坎宁安:他们只是做了引用链向一个叫作“维基维护目录”的页面。
2、当射击活动在靶场进行中,所有在场人士必须佩带护目及护耳装备。
3、滑雪者都戴上护目镜使眼睛不受阳光伤害。
4、电焊工戴着护目镜防止眼睛被灼伤。
5、超级观察者护目镜:提高你的侦察潜行的能力。
6、如粤剧演员大都在胸前佩戴“护目镜”,用五种颜色的扎带从胸前绕扎于后,诸如此类的服饰细节皆能在石湾陶脊中真实再现。
7、参赛者必须穿著鞋底不脱色的胶底运动鞋、合规格的的运动衫及自备球拍,并请佩戴护目镜以策安全。
8、带着特制护目镜的乌尔苏亚平静的走出救生舱,被簇拥而上的矿友披挂上了智利国旗,儿子眼含热泪静静的走向他,两人紧紧地相拥。
9、根据炼焦炉中修前炉体不同的技术特点,针对性配制泥料,使之达到最有效的维护目的。
10、严格落实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满目造句1、这真是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啊!各式各样的水果薄片方丁摆设成一朵娇艳欲滴的鲜花,那些嫩黄的香蕉碧翠的猕猴桃晶莹剔透的苹果和水灵灵的红樱桃巧妙地拼成五片花瓣,而中央一片黄澄澄的甜橙变成了花心;上层的酸奶和香草冰激凌更加点缀了这一道“冰激凌水果沙拉”。
2、今天我来到了风闻中俏丽的未名湖畔,随意到处一望,便发现湖畔绿草生机勃勃,湖中水面水平如镜,风景琳琅满目,让我看的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共:一页。
3、千帆过尽,回首当年,那份纯净的梦想早已渐行渐远,如今岁月留下的,只是满目荒凉。
4、在琳琅满目的宝石家族中,绿松石并不是光彩夺目的。
5、拍碎双玉斗,慷慨一何多!满腔都是血泪,无处着悲歌。三百年来王气,满目山河依旧,人事竟如何?
6、这个城市繁华空旷,膨胀着虚浮的快乐,而我,满目荒芜,找寻陌生的熟悉。你的手伸过来的时候,我隐忍着的疼痛与柔弱,层层蕴开。你说,该回家了。这里虽繁盛喧嚣,却始终不属于我们。乡音袅袅,生生扯落我眼底的泪。
7、站在茅坪村口,记者见到,秋日暖阳下,满目翠绿环绕下的古枫群,枫叶似火,风光迷人。
8、由于连年旱灾,人民逃荒去了,乡镇十室九空,满目荒凉。
9、碧澄的天空、静谧的园景映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
10、我喜欢满目苍翠的夏天,因为夏天可纵情泳池游泳。夏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他们是夏季里最快乐的天使。我喜欢,我喜欢狂风暴雨的夏天,因为夏雨是那么豪爽干脆。夏天的荷花给我们露出笑脸,夏天的荷叶向我们展示魅力。
面目造句1、阴天一整天都是阴沉沉的,太阳被云深深地藏起来,天空的颜色一改以前蔚蓝的面目,变成了像是被脏抹布浸过的水似的的颜色。
2、我爸爸身材高大,有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他面目端庄,眼睛炯炯有神,眉毛又黑又粗,鼻梁高高地耸立着,还有一个厚厚的嘴唇,看起来非常憨厚老实。可做事有时候还会马马虎虎,妈妈常说他是一个“马大哈”。
3、自己就成了骗子,从此无面目人!
4、我无法想象,若她未曾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如今的我会是何种模样,或许仍孤身在人海中漂着,或是已嫁做人妇,安静的生活着,而终归无人知道现今这般结局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因为未来的面目本就以一种极度模糊的状态存在于我们当下的生活中。小喂
5、旅行的价值在于目睹事物的本来面目。塞缪尔·约翰逊
6、尽避老王百般掩饰,但他奸诈的庐山真面目依然被识破了。
7、教条主义是盲目自高自大的全副面目。
8、不要对事物抱一种那错待你的人所抱的同样的意见,或者抱一种他希望你有的意见,而是要按其本来面目看待事物。马可·奥勒留
9、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变得面目全非。时光没有教会我们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地去相信一个神话。
10、灯光很暗,我没有看清他的面目。
明目造句1、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好消息是强劲的经济增长提升了民众对政府的信心,坏消息是,明目张胆的腐败和滥权,已经让政府的掩饰暴露无遗,如果经济增长暴跌,什么都阻止不了民众信任跟着暴跌。
2、枸杞子:抗疲劳,调节免疫功能,降血糖,明目。
3、沏杯菊花茶,缓解头昏、头痛引起的眼部不适。睡眠时用菊花枕头,菊花清火、明目的功效在夜间修复眼睛损伤。晨起眼部浮肿,用泡过的菊花茶包湿敷眼睛。
4、中国最终总会得到这些权益的;尽管欧洲的一些国家虚弱到了现在这种程度,欧盟还是无法明目张胆地公然出卖它们。
5、欺骗是如此的明目张胆,以至于没有几个尼日利亚人会期望有公平的选举。
6、他敢如此明目张胆地干坏事,是不是找了什麽人当靠山?
7、然而,通常隐匿于公众视野后的有组织犯罪可能继续让步于更明目张胆的滋扰。
8、目的:探讨地丹明目胶囊治疗眼底出血的药理学作用机制。
9、男人开始整夜整夜不回家,和那个比自己小的女人明目张胆出入各种场合。
10、纽约州参议员古德曼昨天指控:过多搬运公司在主管单位运输局监督之下明目张胆,投机取巧。
暝目造句1、说完便下马跑去捡起了那只死不暝目的兔子,饿了一冬,到死都没能吃饱……
2、他默默地暝目垂首,好一会儿方始抬起头来,说道:“我先将为何我要在暗室中象这样跪着的事情告诉你,然后我有事托你,你答应吗?”。
3、只等你来,说个明白,替奴做主,死也暝目。
4、问世间钱为何物,只叫人死不暝目。
5、你若答应,娘死也瞑目,你若不答应,娘真的就是死不暝目了!
6、
7、
8、
9、
10、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造句1、你在他面前说那些话,实在是班门弄斧,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2、改革必须大刀阔斧,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3、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韩愈
4、《新民主主义论》中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就出自韩的《原道》……***在讲话或作报告时,很爱援用韩愈的话来说明有关问题。
5、日本人好像不大有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破不立的想法,所以很善于兼收并蓄,便显出一种二重性。
6、兄弟,听说过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八个字吗?
7、所谓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改革,意味着首先要知道问题在哪里。
8、天下的事就是这样,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9、“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是***看重文化改造的基本注脚。
10、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莫不,莫不,莫不造句1、神七顺利返航的消息传来,全中国人民莫不欢欣鼓舞,莫不激动万分,莫不奔走相告。
2、成长必然要经受挫折,个人成长莫不如是,种族繁衍莫不如是,国家强盛莫不如是.
3、这莫不是苍天开眼,莫不是先祖显灵,莫不是我向来与人为善,才让我喜得状元?
4、他说这话的意思,莫不是他已经知道了实情,莫不是有人先告诉了他,莫不是他在试探我?
5、莫不是你不懂事,莫不是你弟弟不争气,莫不是家境不好.爸妈怎么会累得病倒呢。
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7、天宫一号顺利返航的消息传来,全中国人民莫不欢欣鼓舞,莫不激动万分,莫不奔走相告。
8、神六顺利返航的消息传来,国人民莫不欢欣鼓舞,莫不激动万分,莫不奔走相告。
9、
10、
不卑不亢造句1、倒是方毅,不知是神经太大条还是底气够足,谈吐间神情自若不卑不亢,就像这个院长只是个平常的70多岁老爷子一样。
2、文光斗不卑不亢递上一支烟,他进来时就注意到这位大爷食指与中指间焦黄,这是常年抽烟的熏出来的结果。
3、所以海叔听起来说的不卑不亢,但是在明眼人听来,却已经是服了软,不过却能站的住道义的脚,再说了这里就他和唐振东两人,即使是服软,那也没外人看见不是。
4、在与别国维和警察交往时,不卑不亢,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5、所谓安宁,就是在我追求自己所想要的生活的时候,能不卑不亢地一边失去,一边寻找。
6、可是他讲得娓娓动听,不卑不亢,那种年轻人所固有的幼稚的自私心理暴露无遗,终于使听众无力反驳了。
7、我们对待外宾应该不卑不亢,不能丧失国格、人格。
8、她定睛看了看我,我目不旁视不卑不亢。
9、刘枫的态度不卑不亢,让两个小女人很是诧异,这小子,如此不通世务,怕是将来的官路会磕磕绊绊吧?周彤陪着惠厅长先行进了包房,刘枫和韩璐在下面等待。
10、只见她挺着肚子略微跟在佟妃稍后的位置,不卑不亢的善若水就像菊,在繁花里她不自卑,在蔓草中也不自负,一声素雅的装扮既不争妍斗艳,也甘于寂寞。
不破不立造句1、所以,笔者以为,不破不立,唯有先打破三年制这个旧的以学科体系为本位的框架,才能创造出新的模式来。
2、所谓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改革,意味着首先要知道问题在哪里。
3、依此类推,如果政府通过教育,能够改变农民的素质和观念,不破不立,根据个人优势,进行社会分工,同时农民通过买卖土地,获得自己的发展资金,把所有国有资源盘活,我国内需将会有长足的发展!
4、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5、与其狗尾续貂,不如重头开始,正所谓不破不立,敬请期待《岐黄薪火2》问世。
6、思想先行,实践基础,法制建制从晚清产生两个章程的历史发展来看,最早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否定,所谓不破不立,在批判的同时也在提倡改革传统教育,这在朝廷内外有诸多一致的声音。
7、新旧信任机制之间的关系更属转化而非不破不立。
8、在意识形态层面,我们采取的是不破不立的方针。
9、俗话说破而后立,不破不立,大破大立。
10、行政法治的一大功能,应当是不破不立,破除一部分既得利益的保障机制。
不文不武造句1、于是潜龙起蛰,鸣凤朝阳,濠州大陆,竟出了一位不文不武,亦文亦武的真人,拨乱致治,诞膺天命。
2、高原没想到,王伦把不文不武的自已给提升到杜宋二人之间,这显然是在把自已放于火架上烤炙。
3、他——一个穿越者——不文不武、不三不四、不伦不类,一无是处。
4、林冲为啥要对李真这样一个不文不武,无名小子而傻眼呢?原因无它,林冲看出来了,这个李真居然是个“异人”。
5、看他那不文不武的模样,谁知道他能干什么。
6、那人穿戴,不文不武,骑在马上,摇晃不定,明显不是军中将士。
7、
8、
9、
10、
疏疏密密造句1、疏疏密密雨,浓浓淡淡意,深深浅浅情。
2、金秋的阳光穿过疏疏密密的杨树叶子,照耀着湿润的土地。
3、成片的乔木林,疏疏密密,井然有序,更有曲折的木栈道,别致的木平台,将草坪和湖光山色联成一体。
4、我喜欢江南低调、内敛的平民小家院落,屋脊一片疏疏密密的鱼鳞细瓦。
5、那高高低低的种植、疏疏密密地安放,聚聚散散的组合所生成的趣味,却正是营造园林者匠心之所在。
6、我的家乡在浙江省象山石浦港,这里疏疏密密的码头,成为我打量世界、品味人生的重要窗口。
7、时而漂浮水上,翘尾昂首,而更多的是躺在礁石上,疏疏密密地竖着横着晒太阳,悠闲自在。
8、在画面的配景上,几种植物相互穿插,疏疏密密、虚虚实实,显得丰厚又深重。
9、细麻重重叠叠、钩花疏疏密密、纽扣星星点点……斑驳的岁月,凹凸有致的印痕,衬托出这幅作品淡雅如菊的知性气质。
10、27日晚的灵隐古寺,一轮明月下,老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树影浮动,让这个夜晚显得平和静谧。
疏疏落落造句1、那疏疏落落的团团白云,好像全都凝固了似的,映照着明丽的阳光,像银子一般耀眼。
2、窗外,只有一片空漠的蓝天,抹着疏疏落落的几丝白云。
3、山间出现了一片疏疏落落的古镇,红瓦白墙、灰瓦白墙,雨幕中低垂着屋檐,像是在打瞌睡。
4、拐进小树林,有一条被人踩出的小径,透过疏疏落落的树枝,两间水泥房子逐渐显现、清晰。
5、纵使根部一团乱麻,顶上却总是疏疏落落的,更显出萧瑟的况味来,又有几分悠远,虽是人间烟火,却淡然出世。
6、很细微,很轻柔,疏疏落落地在空中旋转,让人以为那是春天的杨絮。
7、二楼,已经疏疏落落的有客人落座了,午餐的时间到了。
8、如今大树疏疏落落,还没长高多少就通通被迁移走了,广场重新恢复一片废墟烂地。
9、几根红柳条疏疏落落的经纬相连,用泥巴糊在柳条外墙上,屋顶也是如法炮制,沙漠里炙热的阳光会从柳条与泥巴的空隙中钻进来。
10、那些美丽的宫殿疏疏落落分置各处,紫檀梁柱中隐约露出光灿的屋顶,曲折的幽径中有麋鹿跳跃其间。
上疏造句1、江南桐城县生员周南在“诣阙”上疏中,曾要求孝庄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2、迈上疏,以租庸、常平、盐铁、鼓铸各分于诸司而总于户部,发运使无所用之。
3、最终,他经过几次检查发现,设备端的水晶头的两根线序换位了,是他在操作细节上疏忽了。
4、上疏弹劾过严嵩的人,只有他与严嵩没有任何利益冲突,没有任何沽名卖直之心。
5、曾两次上疏,为清廷出“教诲、甄别、保举、超擢”之策,为朝延赏识。
6、他又不知如何上疏禀奏英布之事,只好闪烁其词奏道:御前都统领英布撤离职守,和东巡队伍脱离,不知去向。
7、阁臣姜曰广、兵科给事中陈子龙接连上疏,极论其危害。
8、都御史吴廷举联合诸王及耆旧大臣表示坚决阻止张、桂入京,世宗无奈只得听从,但张、桂已在途中,又分别上疏,称“礼官惧臣等面质,故先为此术,求遂其私”。
9、皇太后垂帘听政仅数日,司马光即上疏,就临朝听政应该注意的事项提出谏劝。
10、在董卓当朝之时,更是不畏残暴,上疏谏议,几被董卓加害,最后辞官归隐。
疏导造句1、疏导渭水,从鸟鼠同穴山开始,往东与沣水会合,又向东与泾水会合,再往东经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
2、在神堂堡疏导交通,来回全得靠步行,一走就是几公里,吃饭没地方,睡觉没准点,有时半夜路通了,还得挨个敲着窗玻璃叫醒司机们开路。
3、为防止出现拥挤踩踏事件,警方会同客运部门加强车站广场、验证口、安检区域、候车候船室、乘降通道、站台、出站口等重点部位的组织疏导。
4、为了尽快让受困游客顺利离开景区,景区内警力马不停蹄地进行疏导,铲雪清路、推行打滑车辆、撒沙子增加道路摩擦系数来保障车辆能够缓慢通行。
5、近日,记者接到投诉称,开化县大溪边乡大桥头村的一条小溪被填埋,作为砂场的加工场地,只埋设了水泥涵管用于疏导溪流。
6、为此,他们组织“知心姐姐”爱心小分队,定期到各新训队与新兵开展谈心交心以及心理咨询服务,找准思想症结,及时疏导化解,解决新兵“成长的烦恼”。
7、斯托克韦尔立即疏导孩子们从后门走,他们争先恐后地逃了出去。
8、泥岩可以疏导地层水,只是疏导能力差而已。
9、一条人造的疏导渠帮助排泄四川地震形成的堰塞湖的积水。
10、另外,由贵阳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专家组成的心理疏导组一行,昨天对住院的福泉马场坪故伤员进行了心理疏导。
疏剪造句1、绿化工人手握枝剪,对过密枝条和枯死枝、病枝进行疏剪,同时对老化植株中部分枝条进行短截或换头。
2、冻害较严重时,还应大量疏剪花序,减少结果量或不让其结果,以恢复树势、增加枝量。
3、脐橙宜采用自然开心形为宜,幼年树以扩大树冠为主,修剪宜轻,以短截为主,疏剪为辅,以保果实稳产提质。
4、小区的绿化本来也是疏剪有序,现在却是杂草丛生。小学生网。
5、起苗后应及时栽植,栽植后适当疏剪过密枝和竞争枝,浇透定根水。
6、当初要是分几个冬天疏剪树木,会比一下子疏剪完效果好。
7、发病较重的树要适当重剪,树冠过密,适当疏剪,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也便子喷药防治。
8、随着夏季的进程,他给树木喷了两次药炎,而当苹果成熟时,他就疏剪了枝叶。
9、其次是对云杉去除枯枝;对连翘休眠期以整形修剪为主疏剪弱枝、萌蘖枝等。
10、另外,城管园林部门提前完成了约余棵常绿乔木的疏剪处理;对约棵行道树及绿地内的乔木进行了树干涂白工作,确保其防冻保暖。
小牛教程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备2021011985号
本站所有资源文件均出自网络,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如有侵犯你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