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不辨菽什么的成语

补 全不辨菽粟
相 关 不辨菽什么 - 不什么菽什么 - 不什么菽粟 - 不什么什么粟 - 什么什么菽粟 - 什么辨菽粟 - 什么辨菽什么 - 什么什么菽什么 -

不辨菽什么的成语大全

不辨菽粟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小米。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清·龚自珍《农宗》:“婢妾之养不备,则不世;祠祭弗如式,不世;不辨菽粟,亦不世。”
不辨菽麦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不辨菽什么的相关词语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意思解释】1.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出其不意,掩其不备【意思解释】1.见"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意思解释】1.见"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意思解释】1.人要有所成就,就不能贪图安逸;贪图安逸,就不能有所成就。
不到黄河心不死【意思解释】1.比喻不到无路可走的境地不肯死心。
不到乌江心不死【意思解释】1.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折不扣【意思解释】1.不打折扣。原为商业用语,商品照标价减去若干成数出售,叫做打折扣。 2.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
不因一事,不长一智【意思解释】1.见"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吐不茹【意思解释】1.《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后以"不吐不茹"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
不蔓不支【意思解释】1.见"不蔓不枝"。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意思解释】1.亦作"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2.谓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于那件事情的知识。
不毒不发【意思解释】1.谓不受凌辱就不能发愤图强而有所成就。
不郎不秀【意思解释】1.明代俗语。犹言不高不下。 2.用以比喻不成材或没出息。参见"不稂不莠"。
不即不离【意思解释】1.佛教语。谓诸法相状虽异而性体则一。 2.形容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不忮不求【意思解释】1.不嫉妬,不贪求。
不凉不酸【意思解释】1.方言。形容态度冷漠。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解释】1.谓不在某个职位上,就不过问该职位的事务。
不上不下【意思解释】1.亦作"不上不落"。形容事情无着落,处境为难。 2.不好不坏。
不三不四【意思解释】1.不伦不类。 2.指行为不端,不正派。
不揪不采【意思解释】1.不理睬。
词辨【意思解释】1.见"词辩"。
逞辨【意思解释】1.见"逞辩"。
酬辨【意思解释】1.对答辨析。
察辨【意思解释】1.详审而明辨。
持辨【意思解释】1.见"持辩"。
澄辨【意思解释】1.犹明辨。
骋辨【意思解释】1.见"骋辩"。
裁辨【意思解释】1.鉴别;辨别。
才辨【意思解释】1.见"才辩"。
畅辨【意思解释】1.谓文词流畅而善于辨析。
案辨【意思解释】1.查讯辨析。
不辨菽粟【意思解释】1.犹不辨菽麦。粟,小米。
辨证【意思解释】辨证1同‘辩证’①。 辨证2 [biànzhèng]辨别症候:~求因ㄧ~论治。也作辨症。
辨识【意思解释】辨认;识别:~足迹 ㄧ烟雨蒙蒙,远处景物~不清。
辨钓【意思解释】1.以钓为喻﹐论说用人之道。辨﹐通"辩"。《六韬.文师》载:周文王猎于渭水之阳﹐遇姜太公垂钓于野。太公向文王进言﹐以为"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君王只有不惜爵禄网罗人才﹐才能使"天下归之"。文王深以为然﹐遂拜太公为师。
辨异【意思解释】1.分别﹐区别。
辨雪【意思解释】1.辩白昭雪。辨﹐通"辩"。
辨捷【意思解释】1.能言善辩﹐才思敏捷。辨﹐通"辩"。
辨理【意思解释】1.辨析义理﹐说明道理。 2.辨别是非。 3.申辩。辨﹐通"辩"。
辨悟【意思解释】1.聪明颖悟。辨﹐通"辩"。
采菽【意思解释】1.谓采摘豆叶。 2.喻夺取政权。语本《诗.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郑玄笺:"藿生原中,非有主也,以喻王位无常家也,勤于德者则得之。"
赤菽【意思解释】1.即赤小豆。
歠菽饮水【意思解释】1.喝豆粥饮白水。喻生活清苦。
啜菽饮水【意思解释】1.亦省作"啜菽"。 2.吃豆类,喝清水。语出《礼记.檀弓下》:"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后因以为贫家孝子事亲之典。 3.指生活清苦。
啜菽【意思解释】1.见"啜菽饮水"。
刍菽【意思解释】1.亦作"刍叔"。 2.即刍豆。
不辩菽麦【意思解释】1.同"不辨菽麦"。
不辨菽粟【意思解释】1.犹不辨菽麦。粟,小米。
巴菽【意思解释】1.即巴豆。
半菽【意思解释】1.谓半菜半粮,指粗劣的饭食。 2.指少许之物。
不辨菽麦【意思解释】1.形容愚昧无知。今亦指脱离生产实践,缺乏实际知识。
藿菽【意思解释】1.豆叶和大豆。泛指豆类植物。 2.比喻清贫的生活。
禾菽【意思解释】1.谷类和豆类。
麻菽【意思解释】1.亦作"麻尗"。 2.麻与豆。
大菽【意思解释】1.大豆的一个品种。
稻菽【意思解释】1.稻和菽。
嘉菽【意思解释】1.豆类作物的美称。
粱菽【意思解释】1.米与豆。
藜菽【意思解释】1.藜和菽。泛指粗粝之食。
配盐幽菽【意思解释】1.指豆豉。

相关成语接龙

相关成语分类

不辨菽什么的相关成语

不辨菽麦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不辨菽粟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小米。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清·龚自珍《农宗》:“婢妾之养不备,则不世;祠祭弗如式,不世;不辨菽粟,亦不世。”
不辩菽麦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晋·葛洪《抱朴子·穷达》:“庸俗之夫,暗于别物,不分朱紫,不辩菽麦。”
布帛菽粟帛:丝织品;菽:豆类;粟:小米,泛指粮食。指生活必需品。比喻极平常而又不可缺少的东西。
汉·晁错《论贵粟疏》:“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宋史·程颐传》:“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
啜菽饮水啜:吃;菽:豆类。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荀子·天论》:“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礼记·檀弓下》:“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菽水承欢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承欢:侍奉父母使其欢喜。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
《礼记·檀弓下》:“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饮水啜菽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荀子·天论》:“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礼记·檀弓下》:“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饮水食菽形容生活清苦。同“饮水啜菽”。
智昏菽麦指智力不能辨认豆麦。形容无知。
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朝秀晨终,龟鹤千岁,年之殊也。闻言如响,智昏菽麦,神之辨也。”
智昏菽麦指智力不能辨认豆麦。形容无知。
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朝秀晨终,龟鹤千岁,年之殊也。闻言如响,智昏菽麦,神之辨也。”
不辨真伪辨:分辨。伪:虚假。无法辨别真的和假的。
三国·魏·曹植《当墙欲高行》:“馋言三至,慈母不亲;愤愤俗差别,不辨真伪。”
屯毛不辨比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汉书·沟洫志》“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唐颜师古注:“而隋室分析州县,误以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
辨如悬河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
金·王若虚《<道学发源>后序》:“故士有读书万卷,辨如悬河,而不免为陋儒……唯其不合于大公至正之道故也。”
辨若悬河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
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吾见一人焉,辨若悬河,藻若春工;含吐邹枚,方驾陆谢。”
辨日炎凉古代传说中辩论太阳离地远近的故事。后以之形容兒童的聪明早慧。
《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兒辩斗。问其故,……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辨物居方辨别众物的性质、条件等因素,使之各得其所。
《易·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孔颖达疏:“辨别众物,各居其方,使皆得安其所。”
鉴毛辨色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同“鉴貌辨色”。
明·汤显祖《还魂记·道觋》:“把俺做新人嘴脸儿一寸寸鉴毛辨色,将俺那宝妆奁一件件都寓目囊箱。”
见貌辨色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僧问:‘和尚见古人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曰:‘情知汝不肯。’僧曰:‘争知某甲不肯?’师曰:‘鉴貌辨色。’”
鉴貌辨色鉴:查看;色:指脸色。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聆音察理,鉴貌辨色。”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僧曰:‘争知某甲不肯?’师曰:‘鉴貌辨色。’”
烈火辨日在烈火中能辨别玉的好坏。比喻在关键时刻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
宋·叶廷圭《海录碎事·人事》:“烈火辨玉,疾风知草。”
离经辨志离:指断句;经:指儒家经书;辨:明察;志:志向。读断经书文句,明察圣贤志向。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历历可辨历历:分明,清楚。可以清晰地辨别清楚。
莫辨楮叶莫:不;辨:分辨。不能分辨楮叶的真假。比喻模仿逼真或以假乱真。
《韩非子·喻老》:“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
明辨是非分清楚是和非、正确和错误。
《礼记·中庸》:“慎思之,明辩之,驾行之。”
食辨劳薪形容见识卓越。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荀勖尝在晋武帝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
析辨诡辞亦作“析辨诡词”。谓巧言邪说。
《汉书·杨雄传下》:“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辨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
析辨诡词指巧言邪说。
宋·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仲尼既没,析辨诡词,骊驾塞路。”
晰毛辨发连毛发也能清楚地分辨。形容析理入微。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格局》:“圣叹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辩发,穷幽极微,无复有遗议于其间矣。”
饮水辨源比喻明白事物的本源。同“饮水知源”。
真伪莫辨莫:不。真假分辨不清。
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上午,空六来谈;全谈些报纸上所载的事,真伪莫辨。”
质疑辨惑指提出疑问,请人解答并加以研究、辨析。
明·朱衡《道南源委》卷三:“[张彦清]初从朱子游,得其大旨,后与李公吕质疑辨惑,造谐益深。”
真伪莫辨莫:不。真假分辨不清。
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上午,空六来谈;全谈些报纸上所载的事,真伪莫辨。”
质疑辨惑指提出疑问,请人解答并加以研究、辨析。
明·朱衡《道南源委》卷三:“[张彦清]初从朱子游,得其大旨,后与李公吕质疑辨惑,造谐益深。”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现比喻不破除旧的、坏的东西,新的、好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甲:铠甲。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敦煌变文集·卷一·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甲:铠甲,古人打仗时穿的护身衣。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唐《敦煌变文集·卷一·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不卑不亢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明·朱之瑜《答小宅生顺书十九首》:“圣贤自有中正之道,不亢不卑,不骄不诌,何得如此也!”
不僧不俗犹言不三不四,不伦不类。
《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倘一时没眼色,配着个不僧不俗如醉如痴蠢物,岂不添了终身?”
百不为多,一不为少指难得的好人或好东西。
《南史·任昉传》:“褚彦回尝谓遥曰:‘闻卿有令子,相为喜之。所谓百不为多,一不为少。’由是闻声藉甚。”
不瞅不睬不看也不答理。形容待人态度冷淡。
明·苏复之《金印记·周氏回家》:“女婿功名不遂回来,一家不偢不倸。”
不茶不饭不思饮食。形容心事重重。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害的我不茶不饭,只是思想着你。”
不存不济指支持不住,受不住。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不存不济,香肌瘦损,教俺萦方寸。”
不痴不聋人不傻,耳朵也不聋。常与“不成姑公”连用,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阿婆阿公。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
汉·刘熙《释名》卷二:“不瘖不聋,不成姑公。”
不打不成相识指经过交手,彼此了解,结交起来就更投合。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八回:“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不得不尔尔:如此。不得不这样。表示为环境所迫或有难言之隐而无可奈何。
《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今诸典农,各言‘留者为行者宗田计,课其力,势不得不尔。’”
不打不相识指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8回:“戴宗道:‘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不当不正不:语助词,没有实际意思。表示端端正正。
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三折:“老汉也分开人丛,不当不正,站在那相公马前。”
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这种人不到黄河心不死。现在我们横竖总不落好,索性给他一个一不做二不休。”
不悱不发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丰不俭指不奢不俭,多少合宜。
见“不丰不杀”。
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丰不杀丰:厚;杀:减少。不奢侈也不啬俭。不增加也不减少。
《礼记·礼器》:“礼不同,不丰不杀。”
不法古不修今指不应效法古代,也不应拘泥于现状。
《商君书·开塞》:“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世。”
不矜不伐矜、伐:自夸自大。不自经为了不起,不为自己吹嘘。形容谦逊。
《尚书·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不尴不尬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样子别扭。
宋·吴泳《赋半斋送张清分教嘉定》:“道如大路皆可遵,不尴不尬难为人。”《朱子语类》卷三四:“圣人全体极至,没那不间不界底事。”
不管不顾指对人不照料。也指举动莽撞,不顾别人。
梁晓声《泯灭》三(2):“她为什么将她那么痴情那么热烈那么不管不顾的爱给予这个孤傲而冷酷的翟子卿啊!……”
不干不净指不洁净,肮脏。也指因忌讳而感觉不洁净。也可形容语文不文明。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六回:“不干不净,也不知道毛病儿,买了来三日两日,又弄鬼掉猴的。”
不古不今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后常比喻折衷。
汉·扬雄《太玄经·更》:“童牛角马,不今不古。”
不瞽不聋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好阿公阿婆。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
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九六引《慎子》逸文:“谚云: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不能为公。”

相关的造句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造句1、你在他面前说那些话,实在是班门弄斧,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2、改革必须大刀阔斧,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3、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韩愈
4、《新民主主义论》中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就出自韩的《原道》……***在讲话或作报告时,很爱援用韩愈的话来说明有关问题。
5、日本人好像不大有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破不立的想法,所以很善于兼收并蓄,便显出一种二重性。
6、兄弟,听说过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八个字吗?
7、所谓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改革,意味着首先要知道问题在哪里。
8、天下的事就是这样,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9、“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是***看重文化改造的基本注脚。
10、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莫不,莫不,莫不造句1、神七顺利返航的消息传来,全中国人民莫不欢欣鼓舞,莫不激动万分,莫不奔走相告。
2、成长必然要经受挫折,个人成长莫不如是,种族繁衍莫不如是,国家强盛莫不如是.
3、这莫不是苍天开眼,莫不是先祖显灵,莫不是我向来与人为善,才让我喜得状元?
4、他说这话的意思,莫不是他已经知道了实情,莫不是有人先告诉了他,莫不是他在试探我?
5、莫不是你不懂事,莫不是你弟弟不争气,莫不是家境不好.爸妈怎么会累得病倒呢。
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7、天宫一号顺利返航的消息传来,全中国人民莫不欢欣鼓舞,莫不激动万分,莫不奔走相告。
8、神六顺利返航的消息传来,国人民莫不欢欣鼓舞,莫不激动万分,莫不奔走相告。
9、
10、
不卑不亢造句1、倒是方毅,不知是神经太大条还是底气够足,谈吐间神情自若不卑不亢,就像这个院长只是个平常的70多岁老爷子一样。
2、文光斗不卑不亢递上一支烟,他进来时就注意到这位大爷食指与中指间焦黄,这是常年抽烟的熏出来的结果。
3、所以海叔听起来说的不卑不亢,但是在明眼人听来,却已经是服了软,不过却能站的住道义的脚,再说了这里就他和唐振东两人,即使是服软,那也没外人看见不是。
4、在与别国维和警察交往时,不卑不亢,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5、所谓安宁,就是在我追求自己所想要的生活的时候,能不卑不亢地一边失去,一边寻找。
6、可是他讲得娓娓动听,不卑不亢,那种年轻人所固有的幼稚的自私心理暴露无遗,终于使听众无力反驳了。
7、我们对待外宾应该不卑不亢,不能丧失国格、人格。
8、她定睛看了看我,我目不旁视不卑不亢。
9、刘枫的态度不卑不亢,让两个小女人很是诧异,这小子,如此不通世务,怕是将来的官路会磕磕绊绊吧?周彤陪着惠厅长先行进了包房,刘枫和韩璐在下面等待。
10、只见她挺着肚子略微跟在佟妃稍后的位置,不卑不亢的善若水就像菊,在繁花里她不自卑,在蔓草中也不自负,一声素雅的装扮既不争妍斗艳,也甘于寂寞。
不破不立造句1、所以,笔者以为,不破不立,唯有先打破三年制这个旧的以学科体系为本位的框架,才能创造出新的模式来。
2、所谓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改革,意味着首先要知道问题在哪里。
3、依此类推,如果政府通过教育,能够改变农民的素质和观念,不破不立,根据个人优势,进行社会分工,同时农民通过买卖土地,获得自己的发展资金,把所有国有资源盘活,我国内需将会有长足的发展!
4、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5、与其狗尾续貂,不如重头开始,正所谓不破不立,敬请期待《岐黄薪火2》问世。
6、思想先行,实践基础,法制建制从晚清产生两个章程的历史发展来看,最早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否定,所谓不破不立,在批判的同时也在提倡改革传统教育,这在朝廷内外有诸多一致的声音。
7、新旧信任机制之间的关系更属转化而非不破不立。
8、在意识形态层面,我们采取的是不破不立的方针。
9、俗话说破而后立,不破不立,大破大立。
10、行政法治的一大功能,应当是不破不立,破除一部分既得利益的保障机制。
不文不武造句1、于是潜龙起蛰,鸣凤朝阳,濠州大陆,竟出了一位不文不武,亦文亦武的真人,拨乱致治,诞膺天命。
2、高原没想到,王伦把不文不武的自已给提升到杜宋二人之间,这显然是在把自已放于火架上烤炙。
3、他——一个穿越者——不文不武、不三不四、不伦不类,一无是处。
4、林冲为啥要对李真这样一个不文不武,无名小子而傻眼呢?原因无它,林冲看出来了,这个李真居然是个“异人”。
5、看他那不文不武的模样,谁知道他能干什么。
6、那人穿戴,不文不武,骑在马上,摇晃不定,明显不是军中将士。
7、
8、
9、
10、
明辨造句1、一百为公正审理此案,王辉分丝析缕明辨案情。
2、一双慧眼是非明辨,一腔热血为民代言,一付铁肩担当道义,一支利笔除恶扬善。记者节,祝全国记者理想在笔耕中闪光,荣誉在追求中实现。
3、一百小时候,杜明非的老爸经常跟他说,给你起这个名字就是时刻提醒你,要明辨是非,分清楚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错的。
4、同时,这些探索也在培养著明辨。
5、大学生活好时机,培养独立好习惯。生活要独立,起居需自理。学习要独立,开拓求新知。思想要独立,明辨是与非。辛苦此一时,赢得是未来。
6、独角兽是古代一种马身神兽,头顶有一只尖角,传说它能明辨是非、主持正义,并为蒙冤受屈者伸冤。
7、七招明辨真伪新版百元人民币“颜值”大幅提高,但对于百姓来说,更关心如何快速辨别钞票真伪?以下七招防伪术可助您一臂之力。
8、有活力,常思考,行为清净,明辨是非,自我约束,不骄不躁,这样的人定会身心健康。佛曰: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是幸福的。
9、一百零此人知书达理,明辨是非,坐守县中四十余载,不曾听过谁有怨言的。
1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申辨造句1、卫朝奉有时撞着,情知中计,却是房契已还,当日一时急促中事,又没个把柄,无可申辨处。
2、好了,王子殿下你还是先起来吧,有什么事情我们可以慢慢商量,小龙,你也是的,不管怎么样你总得给人家申辨的权力,是吧?
3、虽然女人一再申辨自己没有被奸污,而自己的女人到底被人玩了没有,成了黄某某永远难解的心结。
4、罢职回京听用后,臣并未向兵部申辨,只因臣心中自认临阵逆命,的确犯了兵家大忌,经略能饶臣性命,已是法外施恩,况且臣系洪经略一手提拔,那能望恩负义呢。
5、乔蔷薇似乎会读心术,她一脸不悦的申辨道:你别以为那天晚上我喝酒之后胡言乱语上了你的车就把我想成随便的女人,我可是连这都没给别人摸过的。
6、他们向州长提交了宽刑的申辨书。
7、大堂上安静下来,只听见雷布音委曲的申辨声,不时夹杂着几声抽鼻子的声音。
8、
9、
10、
难辨造句1、到底比以前差在哪里,可能谁也说不清楚,但至少一些答题卡上考生遗留下来的斑斑汗迹,已让铅笔填涂出来的答案模糊难辨,使以上的答题卡出现计分错误现象。
2、在这些再创造余地很大的译述、意译、节译中,不难辨认出文学观念演变的足迹。
3、孔庆亮被关了,被扎成了面目难辨的血人,最后被扔到了乱葬岗子。
4、中国医药供求网是一个买卖药品的网络平台,网站上的各类医药供求信息让人眼花缭乱、难辨真伪。
5、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正可谓三人成虎,百口难辨啊!
6、更何况,当前不少谣言似真似假,是非混淆,让人真假难辨。
7、这种龙飞凤舞的字实在很难辨认,我看给零分算了。
8、可能是因为年深月久,风雨洗刷,石柱上的字迹斑驳难辨。
9、海笑天将信将疑,忍不住瑟瑟发抖,翻了翻手机,果然没有什么短信,半梦半醒间,真假难辨。
10、童年是旭日,老年是夕阳,岁月充满变幻的风云,理想则是人生永远的北斗。出生是天明,死亡是天黑,旅程布满难辨的岔道,智慧则是生命永恒的雷达。
判辨造句1、由于若是是其他星座的来写他们的话,实在没可能判辨,那么群众就很难能够遵循这端方。
2、其实,你与杨相晚、张光文比,你的天分比他们高很多,可是,在一些大事大非的把握和判辨方面,你总是差他们一筹。
3、这些经验援手我在的时光里对日本工业企业有全方位的了解,并对OMRON产品有较深切的判辨和领会。
4、唯一不好的就是他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这种感应能力,在判辨的时候,或多或少都吸收了玉器中的一些能量。
5、我想研习和了解更多关于语言面前的文明常识,当判辨了文明背景,就能更好地运用语言。
6、短剑正中后背上的龙鳞剑,通过那充满寒意的杀气刺激皮肤来判辨方向,秦明堪堪挡住了这一短剑。
7、我们会教他好多东西,教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教他如何判辨是非。
8、
9、
10、
思辨造句1、而且,思辨神学是theensrealissimum的本体论,就其本身而论是最高实在。
2、好的判断和决断依赖于防微杜渐的意识和清晰缜密的思辨。
3、假如说成历史事实,问题就轻微,但还是有问题。假如你说它是高深的隐喻,是玄虚的象征,是思辨的需要,那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
4、他讲话的思辨性极强,听起来很有逻辑。
5、这是一篇十分优秀的考场议论文!这样严谨的思辨分析,这样丰厚的素材积累,对于一个初三的学生来说,实在难能可贵!
6、所以,心智思辨和枯燥的论辩,都不能助人走上正确的道路。
7、在广泛查阅文献和思辨的基础上,回顾与总结了中国运动训练学的体系形成、研究现状与特点,重点讨论了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中业已形成的“中国流”。
8、它由论点、论据、思辨和判断所引起并阐明的理论。
9、只凭阅读本身并不能提高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理解能力。如果一生中能读到一本好书,在阅读中又感到乐趣,这种乐趣又把我们引深到思考中去,在思辨中再得到更大的乐趣,这才是一本好书应有的介值,也是它真正存在的意义。罗素
10、对于证据立法运动、法律移植运动和思辨法学,我们要反思和辨证看待。
菽粟造句1、“东城布帛菽粟,西城马牛柴炭,南城禽鱼花鸟,中城珠玉锦绣。
2、董浩菽粟,据说你被江南GPO内部消化了,真的假的,真的假的啊?
3、新中国诞生前夕,***就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对于胜利了的人民,这是如同布帛菽粟一样地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
4、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稿。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我们的各项工作如同布帛菽粟之于人的生活,须臾不可离开。
6、历史证明,这个共同理想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最广泛的利益,是如同布帛菽粟一样不可以须臾没有的。
7、社会组织即社会关系,也是与布帛菽粟一样,是人类依生产力产出的产物。
8、碑帖鉴赏大家秦公在《秦说碑帖》中指出,从宋朝开始的碑学和帖学风靡了近千年,文人若不明碑帖,如同农夫不辨菽粟,木匠不辨绳墨。
9、书家而不明碑帖,恰如农夫不辨菽粟,工匠不识斧凿。
10、晋计急,乃取军中杂钱举息与畿内百姓,每至田收之际,多令军人车牛散入村乡,收敛百姓所得菽粟将还军。
布帛菽粟造句1、“东城布帛菽粟,西城马牛柴炭,南城禽鱼花鸟,中城珠玉锦绣。
2、新中国诞生前夕,***就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对于胜利了的人民,这是如同布帛菽粟一样地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
3、“四书五经,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
4、历史证明,这个共同理想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最广泛的利益,是如同布帛菽粟一样不可以须臾没有的。
5、古者以布帛菽粟不可尺寸抄勺而均,乃为钱以通贸易。
6、为人之学者,父子夫妇昆弟之道,布帛菽粟之宜也。
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我们的各项工作如同布帛菽粟之于人的生活,须臾不可离开。
8、社会组织即社会关系,也是与布帛菽粟一样,是人类依生产力产出的产物。
9、对孩子的教育如同布帛菽粟一样,是一天也不可废弃的。
10、
啜菽饮水造句1、若嫁小民,布裙短衾,啜菽饮水,亦是良妇。
2、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只要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生活上即使啜菽饮水,也是高兴的。
3、君子忧道不忧贫,即使啜菽饮水,鹑衣百结,依然不改其乐。
4、悠长之趣,不得于醲酽,而得于啜菽饮水之余;惆怅之怀,不生于枯寂,而生于品竹调丝之后。
5、悠长之趣,不得于酽,而得于啜菽饮水;惆恨之怀,不生于桔寂,而生于品竹调丝。
6、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
7、饮食欲望,一般说来容易满足,“啜菽饮水”,所费无几,即可果腹,所以人易处于快乐之中,李泽厚说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是乐感文化,是有理由的。
8、“啜菽饮水”、“衔环结草”、“投桃报李”、“一饭千金”等典故和成语,都在诠释着中华民族感恩文化的深刻内涵。
9、
10、
菽麦造句1、至于说小到做饭、烧菜,大到对话社交这些生活上的必备技能,顾薇表现出来的就更加呆笨鲁钝,不辩菽麦。
2、世间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
3、他虽然看上去文质彬彬,可到了这里简直就是不辨菽麦,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懂。
4、维大宋政和七年,岁在丁酉,三月清明,徐昭、张霖、郑亿年、陈又汇四公子于中牟县射猎,因童子无知,顽皮放浪,不辩菽麦,未识耕牛。
5、他都这麼大了,却连基本做人道理都不懂,这和不辨菽麦有何不同?
6、他都这么大了,却连基本做人道理都不懂,这和不辨菽麦有何不同?
7、他刚到农村时还是个不辨菽麦的小伙子,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磨练,现在已是个精通农艺的专家了。
8、但是不辨菽麦,以海战失利为由,而认定这种战术必然是“错误”。
9、父亲说我是一个不辨菽麦的书呆子。
10、他刚到农村时还是个不辨菽麦的小伙子,经过这麼多年的学习磨练,现在已是个精通农艺的专家了。
小牛教程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备2021011985号
本站所有资源文件均出自网络,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如有侵犯你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