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不什么之誉的成语

补 全不虞之誉
相 关 不虞什么什么 - 不虞之什么 - 不什么之誉 - 什么什么之誉 - 什么虞之誉 - 什么虞什么什么 - 什么虞之什么 -

不什么之誉的成语大全

不虞之誉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不什么之誉的相关词语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意思解释】1.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出其不意,掩其不备【意思解释】1.见"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意思解释】1.见"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意思解释】1.人要有所成就,就不能贪图安逸;贪图安逸,就不能有所成就。
不到黄河心不死【意思解释】1.比喻不到无路可走的境地不肯死心。
不到乌江心不死【意思解释】1.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折不扣【意思解释】1.不打折扣。原为商业用语,商品照标价减去若干成数出售,叫做打折扣。 2.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
不因一事,不长一智【意思解释】1.见"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吐不茹【意思解释】1.《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后以"不吐不茹"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
不蔓不支【意思解释】1.见"不蔓不枝"。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意思解释】1.亦作"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2.谓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于那件事情的知识。
不毒不发【意思解释】1.谓不受凌辱就不能发愤图强而有所成就。
不郎不秀【意思解释】1.明代俗语。犹言不高不下。 2.用以比喻不成材或没出息。参见"不稂不莠"。
不即不离【意思解释】1.佛教语。谓诸法相状虽异而性体则一。 2.形容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不忮不求【意思解释】1.不嫉妬,不贪求。
不凉不酸【意思解释】1.方言。形容态度冷漠。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解释】1.谓不在某个职位上,就不过问该职位的事务。
不上不下【意思解释】1.亦作"不上不落"。形容事情无着落,处境为难。 2.不好不坏。
不三不四【意思解释】1.不伦不类。 2.指行为不端,不正派。
不揪不采【意思解释】1.不理睬。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意思解释】1.见"差之毫牦,失之千里"。
差之毫牦,失之千里【意思解释】1.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2.牦﹐亦作"厘"。
簸之扬之﹐糠秕在前【意思解释】1.谓扬米去糠﹐糠在米上。穅﹐同"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后。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砾在后。'"本为调侃之词,谓位卑而居前列。后亦用为谦词﹐谓无才而居前。穅﹐亦写作"糠"。 2.用为出任地方官之谦词。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意思解释】1.见"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意思解释】1.比喻没有根据的事物。语本《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木边之目,田下之心【意思解释】1."相思"二字的隐语。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意思解释】1.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语本宋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意思解释】1.比喻众愚不如一贤。
顺之者兴,逆之者亡【意思解释】1.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意思解释】1.《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原指天道和自然规律不能违背。后以"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指依顺他的就能昌盛,违逆他的就遭灭亡。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意思解释】1.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解释】1.亦作"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2.谓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思解释】1.谓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东隅﹐日所出处;桑榆﹐落日所照处。
上之所好,下必从之【意思解释】1.在上的人喜欢什么,在下的人就一定会跟着做。语本《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意思解释】1.说的人耐心恳切﹐而听的人则不以为意。形容徒费唇舌。语本《诗.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意思解释】1.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意思解释】1.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意思解释】1.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心思。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意思解释】1.《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通"盾")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对方的言论﹑方法或缺点来反驳或攻击对方。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意思解释】1.见"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誉誉【意思解释】1.疑惑貌。誉﹐通"豫"。
谄誉【意思解释】1.逢迎吹嘘。
盛誉【意思解释】1.极大的声誉。 2.极力称赞。
材誉【意思解释】1.因才能所获得的声誉。
逞誉【意思解释】1.炫耀声誉。
重誉【意思解释】1.声誉崇高;崇高的声誉。
驰誉【意思解释】驰名:产品驰誉全国|王郎驰誉满通都,软裘快马还东吴。
驰声走誉【意思解释】1.名声传扬。
称誉【意思解释】赞扬;赞美:为人称誉|倍受称誉。
传誉【意思解释】1.流传的美谈佳话。
才誉【意思解释】1.有文才的声誉。
阿誉【意思解释】1.阿谀﹐曲意赞美。
爱誉【意思解释】1.爱护称赞。
谤誉【意思解释】1.毁谤和称誉。
标誉【意思解释】1.标榜,夸耀。
冰誉【意思解释】1.清白廉洁的声誉。
不名誉【意思解释】1.对声名有损害,不体面。
避毁就誉【意思解释】1.回避诋毁而追求称誉。
非誉【意思解释】1.非议和称誉。
讽誉【意思解释】1.讽谏称扬。

相关成语接龙

相关成语分类

不什么之誉的相关成语

不虞之誉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不屑毁誉不屑:不值得,表示轻视态度;毁誉:毁谤和赞誉。指不值得理睬别人的毁谤或赞誉。
《后汉书·马廖传》:“尽心纳忠,不屑毁誉。”
毁誉不一毁誉:诋毁和称赞;不一:不一样,不一致。有人说好,有人说坏,说法不一。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十七回:“外臣毁誉不一,俱着各自据实奏闻。”
誉不绝口不住地称赞。
蔡东藩《两晋演义》第三十六回:“中书令温峤,前遭敦忌,由敦表请为左司马,峤竟诣敦所,佯为勤敬,尝进密谋,从敦所欲,厚结钱凤,誉不绝口。”
避毁就誉回避诋毁而追求称誉。
《墨子·耕柱》:“且翟(墨翟)闻之:‘为义非避毁就誉。’支之苟道,受枉何伤?”
弛声走誉指名声传扬。
明袁宏道《钦叔阳秀才》:“三代而下,尽是此一种人,弛声走誉,比善人有恒,更觉完美。”
驰声走誉指名声传扬。
明·袁宏道《钦叔阳秀才》:“三代而下,尽是此一种人,驰声走誉,比善人有恒,更觉完美。”
谬采虚誉指错误地相信虚假的名声。同“谬采虚声”。
钓名沽誉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沽:买。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管子·法法》:“钓名之人,无贤士焉。”《后汉书·逸民传序》:“彼虽硁硁有类沽名者。”
钓名要誉指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同“钓名沽誉”。
元·刘祁《归潜志》卷七:“虽不可取于民奢纵害公,亦不必钓名要誉,太俭陋也。”
钓誉沽名指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同“钓名沽誉”。
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下》:“为国家谋长久……毋钓誉沽名,毋模棱两可。”
吊誉沽名沽:买;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管子·法法》:“钓名之人,无贤士焉。”《后汉书·逸民传序》:“彼虽硁硁有类沽名者。”
浮名虚誉浮名:虚有的名声;虚誉:不实在的称誉。虚有的名声和不实在的称誉。
明·桑绍良《独乐园》第三折:“欷歔,白发垂户老更癯,空有些浮名虚誉,不能够补衮衮朝班,则落的抱瓮村居。”
诽誉在俗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故趋舍同,诽誉在俗;意行钧,穷达在时。”
干名采誉干:求;采:取。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名誉。
《汉书·终军传》:“偃已前三奏,无诏,不惟所为不许,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
沽名钓誉沽:买;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管子·法法》:“钓名之人,无贤士焉。”《后汉书·逸民传序》:“彼虽硁硁有类沽名者。”
沽名吊誉指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同“沽名钓誉”。
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三折:“我不为别的,自恨我奔丧来后,又不是沽名吊誉没来由。”
沽名干誉犹沽名钓誉。指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明·无名氏《鸣凤记·驿里相逢》:“追想我昔日纠劾仇贼,岂是沽名干誉。”
沽名要誉犹沽名钓誉。指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朱子语类》卷四二:“子张问闻与达一章,达是躬行实践做出来底,闻是沽名要誉底。”
沽誉钓名指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同“沽名钓誉”。
《“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上海罢市实录》:“并非沽誉钓名,不过稍尽棉力。”
沽誉买直故作正直以猎取名誉。同“沽名卖直”。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二年》:“若方其争论新法之际,便行窜黜,谓之立异好胜,谓之沽誉买直,谓之非上所建立,谓之不能体国,谓之不遵禀处分,言章交攻,命令切责,亦不能成其美矣。”
高自标誉比喻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同“高自标置”。
明·袁宏道《叙姜陆二公同适稿》:“元美兄弟继作,高自标誉,大声壮语,吴中绮靡之习,因之一变。”
毁誉参半说坏话的和说好话的各占一半。表示对人的评价没有一致的意见。
茅盾《温故以知新》:“正常的现象是毁誉参半。这个毁誉参半……会争出一个对作品既不偏高,也不偏低的恰好评价。”
交口称誉交:一齐,同时。异口同声地称赞。
唐·韩愈《柳志厚墓志铭》:“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们下,交口荐誉之。”
交口赞誉交:一齐,同时。异口同声地称赞。
唐·韩愈《柳志厚墓志铭》:“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们下,交口荐誉之。”
矫情干誉故违常情,以求美誉。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其余凡贪官、污吏……及矫情干誉、欺世盗名种种之人,无不随业得报,一一不爽。”
假誉驰声指没有真才实学,靠互相吹捧扬名。
《旧唐书·薛登传》:“比来举荐,多不以才,假誉驰声,互相推奖。”
无毁无誉既无毁谤,也无称誉。形容很平常。
《庄子·山木》:“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无咎无誉咎:过失;誉:称扬、赞美。既没有错误,也没有功绩。比喻工作表现一般。
《易·坤》:“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后汉书·邓张徐张胡列传赞》:“邓张作傅,无咎无誉。”
面誉背非指当面称赞,背后诽谤。同“面誉背毁”。
面誉背毁指当面称赞,背后诽谤。
声誉鹊起比喻声名迅速增高。
休声美誉休:美好。美好的声誉。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回:“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
誉满天下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亦作“誉满全球”、“誉满寰中”、“誉塞天下”。
鬻矛誉楯指自相矛盾,不能两立。
语出《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以誉进能根据人们的称誉去进用贤能。
以誉为赏根据人们的称誉给以奖赏。
《管子·明法》:“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然则喜赏恶罚之人离公道而行私术矣。”尹知章注:“以毁誉为赏罚,则官自然失理。”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竭:尽,完。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
宋·苏轼《前赤壁赋》:“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宋·陆游《严州到任谢王丞相启》:“黼黻圣猷,谓言之不文则行之不远;甄陶士类,每舍其所短而取其所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见之不取,思之千里见到时不拿过来,以后再想要就更难办了。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二八:“见之不取,思之千里。只道张协状元,不知榜眼探花是那里人,买本看。”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比喻众愚不如一贤。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亦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现比喻不破除旧的、坏的东西,新的、好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魏书·乐志》:“但气有盈虚,黍有巨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现,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即:就,立刻;挥:挥手。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形容统治阶级对下属或奴才的任意使唤。
《史记·汲郑列传》:“使黯(汲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既来之,则安之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
《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忪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老子》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比喻没有根据的事物。
语出《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源:水源;本:树根。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价值千金的皮衣,决非一只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比喻积小才能成大,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代之智也。’”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
《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容膝之安,一肉之味形容生活条件并不好。
《列女传·贤明》:“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怀楚国之忧,其可乎?”
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犹:如同。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晋·常璩《汉中士女志·文姬》:“先公为汉忠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相关的造句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造句1、你在他面前说那些话,实在是班门弄斧,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2、改革必须大刀阔斧,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3、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韩愈
4、《新民主主义论》中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就出自韩的《原道》……***在讲话或作报告时,很爱援用韩愈的话来说明有关问题。
5、日本人好像不大有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破不立的想法,所以很善于兼收并蓄,便显出一种二重性。
6、兄弟,听说过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八个字吗?
7、所谓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改革,意味着首先要知道问题在哪里。
8、天下的事就是这样,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9、“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是***看重文化改造的基本注脚。
10、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莫不,莫不,莫不造句1、神七顺利返航的消息传来,全中国人民莫不欢欣鼓舞,莫不激动万分,莫不奔走相告。
2、成长必然要经受挫折,个人成长莫不如是,种族繁衍莫不如是,国家强盛莫不如是.
3、这莫不是苍天开眼,莫不是先祖显灵,莫不是我向来与人为善,才让我喜得状元?
4、他说这话的意思,莫不是他已经知道了实情,莫不是有人先告诉了他,莫不是他在试探我?
5、莫不是你不懂事,莫不是你弟弟不争气,莫不是家境不好.爸妈怎么会累得病倒呢。
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7、天宫一号顺利返航的消息传来,全中国人民莫不欢欣鼓舞,莫不激动万分,莫不奔走相告。
8、神六顺利返航的消息传来,国人民莫不欢欣鼓舞,莫不激动万分,莫不奔走相告。
9、
10、
不卑不亢造句1、倒是方毅,不知是神经太大条还是底气够足,谈吐间神情自若不卑不亢,就像这个院长只是个平常的70多岁老爷子一样。
2、文光斗不卑不亢递上一支烟,他进来时就注意到这位大爷食指与中指间焦黄,这是常年抽烟的熏出来的结果。
3、所以海叔听起来说的不卑不亢,但是在明眼人听来,却已经是服了软,不过却能站的住道义的脚,再说了这里就他和唐振东两人,即使是服软,那也没外人看见不是。
4、在与别国维和警察交往时,不卑不亢,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5、所谓安宁,就是在我追求自己所想要的生活的时候,能不卑不亢地一边失去,一边寻找。
6、可是他讲得娓娓动听,不卑不亢,那种年轻人所固有的幼稚的自私心理暴露无遗,终于使听众无力反驳了。
7、我们对待外宾应该不卑不亢,不能丧失国格、人格。
8、她定睛看了看我,我目不旁视不卑不亢。
9、刘枫的态度不卑不亢,让两个小女人很是诧异,这小子,如此不通世务,怕是将来的官路会磕磕绊绊吧?周彤陪着惠厅长先行进了包房,刘枫和韩璐在下面等待。
10、只见她挺着肚子略微跟在佟妃稍后的位置,不卑不亢的善若水就像菊,在繁花里她不自卑,在蔓草中也不自负,一声素雅的装扮既不争妍斗艳,也甘于寂寞。
不破不立造句1、所以,笔者以为,不破不立,唯有先打破三年制这个旧的以学科体系为本位的框架,才能创造出新的模式来。
2、所谓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改革,意味着首先要知道问题在哪里。
3、依此类推,如果政府通过教育,能够改变农民的素质和观念,不破不立,根据个人优势,进行社会分工,同时农民通过买卖土地,获得自己的发展资金,把所有国有资源盘活,我国内需将会有长足的发展!
4、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5、与其狗尾续貂,不如重头开始,正所谓不破不立,敬请期待《岐黄薪火2》问世。
6、思想先行,实践基础,法制建制从晚清产生两个章程的历史发展来看,最早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否定,所谓不破不立,在批判的同时也在提倡改革传统教育,这在朝廷内外有诸多一致的声音。
7、新旧信任机制之间的关系更属转化而非不破不立。
8、在意识形态层面,我们采取的是不破不立的方针。
9、俗话说破而后立,不破不立,大破大立。
10、行政法治的一大功能,应当是不破不立,破除一部分既得利益的保障机制。
不文不武造句1、于是潜龙起蛰,鸣凤朝阳,濠州大陆,竟出了一位不文不武,亦文亦武的真人,拨乱致治,诞膺天命。
2、高原没想到,王伦把不文不武的自已给提升到杜宋二人之间,这显然是在把自已放于火架上烤炙。
3、他——一个穿越者——不文不武、不三不四、不伦不类,一无是处。
4、林冲为啥要对李真这样一个不文不武,无名小子而傻眼呢?原因无它,林冲看出来了,这个李真居然是个“异人”。
5、看他那不文不武的模样,谁知道他能干什么。
6、那人穿戴,不文不武,骑在马上,摇晃不定,明显不是军中将士。
7、
8、
9、
10、
知之为知之造句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知之为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以自诬,外不以自欺。荀子
3、科学家的态度,应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丝毫不能苟且。
4、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6、孔子曰:“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我们对待任何问题,都必须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不懂决不要装懂,但是必须由不懂变为懂。
8、我们对待任何问题,都必须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周恩来
9、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不了解的事,我们最好叁缄其口。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造句1、我们保证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绝对服从指挥。
2、所以说,只有拥有的人才能对他或她的拥有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没有的人只能望洋兴叹暗自流口水。再比如有一部惊世骇俗的电影。秋微
3、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小心伺候着。
4、关于这一点我想简单地引用一下37Signals:“每个人都喜欢能帮助完成工作的简单工具,而且这种工具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5、这些短毛,当我林文熙是什么人了,被人赶出门外,现在又请我过去,难道我就是让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奴才小厮吗?
6、有些女人被他拥有后,会心甘情愿做他的性伙伴,甘愿他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7、
8、
9、
10、
弃之可惜,食之无味造句1、鸡肋一般,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况且弃之不去。
2、现在的《患难》对于小代来说有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3、怎么办好呢?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4、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这些章节将不再对主题情节负责。
5、如此一来,古飞这一脉的修炼法诀上古炼体术,便成了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功法。
6、鬼子的主攻方向既然是永修,那么武宁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块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7、就是它了,反正其余的东西对我来说也没什么大用,都是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
8、
9、
10、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造句1、我又不是玩具,岂由你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2、对工作人员,不能采取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态度。
3、旧时,主人对听差下人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任意驱使。
4、那条狗被训得十分驯服,真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也作“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5、她很方便,用过之后可以随手抛弃,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不占空间永远安静,她就是便利贴女孩。
6、金钱,美人,他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名誉,官位,他视如粪土,弃如草芥。
7、连娘家人的环卫部门,亦可以对他们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8、她是我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情人,我会让她快乐,让她沉迷,让她陷入我们的游戏之中不能自拔。
9、但林的爱情观被他在学生会的同事形容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10、作为一个医疗改革样本,当地政府对民间资本“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姿态,似乎不过是玩了一场“捉放曹”游戏,颇为耐人深思。
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造句1、——我们可不是些沦落到人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境地的小脚色!大公夫人身穿一袭黑衣,黑纱蒙面,端坐在当门的主位上。
2、悟通天地至理,以念力控灵气、磁力、重力,万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心随意动。
3、你对他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还要变相剥削人,人家很不舒服。
4、身后一天到晚的跟着无数的男生,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5、说句大话,只要这世上应有之物,我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6、那条狗被训得十分驯服,真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也作“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7、自出生至此,哪里有人会奚落自己,平日莫不是呼三喝四,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8、因为真气已经全部散入奇经八脉之中,任何人都觉察不到,而当你需要聚气之时,它又会突然出现,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运用自如。
9、
10、
段誉造句1、当然,段誉是一种活法,鲁有脚也是一种活法。
2、的一声,众人齐声叫唤,段誉低下头来,只见左穆手执长剑,剑锋上微带血痕,一条赤练蛇断成两截,掉在地下,显是被他挥剑斩死。
3、他娘叫叶二娘,他长大后会有一个大哥叫乔峰,有一个三弟叫段誉吗?
4、她身旁站着个身穿淡绛纱衫的女郎,也是盈盈十六七年纪,向着段誉似笑非笑,一脸精灵顽皮的神气,这女郎是鹅蛋脸,眼珠灵动,另有一股动人气韵。
5、为得就是有样学样地报复段正淳的不忠,结果,没成想只是片刻的欢娱居然就珠胎暗结,在经历了十月怀胎之苦后,方诞下一儿并取名为段誉。
6、老来虽然知道有个儿子段誉,性情大为好转,但却绝不是吃斋念佛的善士,性情之间,只要觉得所谓之事是为天下苍生,不伤天害理即可。
7、一时之间,大道上怔住了两人,阿碧是柔肠百转,满心牵挂,段誉是怅惘别离,黯然魂销。
8、看段誉和乔峰聊得热闹,桃谷六仙中的桃根仙在一旁插话道。
9、这就是所谓龙众,指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两旁是天众与夜叉,分别指的是萧峰和虚竹。
10、二要跟前世心目中的悲剧英雄乔峰拜把子,跟虚竹、段誉称兄道弟,让肝胆相照的天龙三兄弟变成义气风发的四兄弟。
誉扬造句1、青旅出境部经理郭誉扬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出境游启动较早,缘于航空公司提前亮出了机票“底牌”,使旅行社争取到了主动。
2、郝龙斌参加“雄狮美术”誉扬典礼,会后接受媒体访问时,做上述回答。
3、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墨子
4、据新康辉国际旅行社的郭誉扬先生称,“公司至少在年内,都不会再排线去印尼了。
5、李文靖执政公正不阿,贵戚都无法由此钻谋任何的名利;司马光秉持大政,声誉扬播海外,辽人因此不敢侵扰边疆。
6、郝龙斌今天参加“雄狮美术”誉扬典礼,会后接受媒体访问时,做上述回答。
7、新康辉旅行社的郭誉扬分析认为,如果在游线设计、船体设施等方面配备合理,应该会有市场。
8、尤其是一代高僧省亻登、释静、释筠禅师,以著述《祖堂集》而名重禅林,誉扬中外。
9、台北市长马英九昨天参加皇冠文化集团誉扬仪式时,与会的老太太希望马市长能抱抱她的孙子。
10、而中国红十字会在民初兵灾赈济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个包括沈敦和、施则敬、任凤苞、吕海寰、盛宣怀、吴重熹等人在内的慈善家群体,其声誉扬于海内。
毁誉造句1、我们必须认真办学以求对得住小朋友,对得住国家民族,毁誉之来,可不必计较。
2、蒋光慈小说的艺术价值历来众说纷纭、毁誉不一。
3、放眼拳坛世界,唯有泰森背得起如此名号,毁誉参半的生涯和起起伏伏的过往,让人唏嘘职业体育的无情,造化出一位如此奇妙的超级明星。
4、这种在明清之际过于前卫的想法,屡被认为“怪诞不经”,因而官府屡禁其书,后世虽对其评价两极、毁誉参半。
5、十年功过毁誉,且待后人评说,正如他退任之前所言,“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6、究竟这叱吒风云于一时的女性,有何本领成为千秋万世间一个女强人。本剧围绕她的生平事迹,为观众逐一揭开她那不平凡,毁誉参半的一生。
7、正常的现象是毁誉参半。这个毁誉参半……会争出一个对作品既不偏高,也不偏低的恰好评价。
8、我半生倥偬,毁誉加身,徒负无数虚名罪名。生前我不敢有一字自辩,身后……但愿世间能有哪怕一人,解我毕生隐衷。谢衣
9、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
10、紧张繁忙的工作会让人忽略掉一些个人的荣辱毁誉,获得一种紧张的充实感。
令誉造句1、环顾四周,可以发现当时江南还有不少名郡,如常州、湖州,其富庶也都是享有令誉的。
2、臣露此拙,方见圣朝之私,赖蒙神笔赐刊,得有令誉。
3、刘令誉被薛国观一针见血的逼到死角,要么承认自己对这个消息确实与否不甚了了,要么如先前言之凿凿一口咬定此事千真万确。
4、学不盈载,多所该览,尤明《老》、《易》,能清言,与从叔稷俱有令誉。
5、父亲的风标令誉,给褚蒜子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
6、用全城百姓的命来换一个人的忠诚令誉,这样的人还是老大么?
7、煌孙之芳,幼有令誉,颇善五言诗,宗室推之。
8、
9、
10、
令誉造句1、环顾四周,可以发现当时江南还有不少名郡,如常州、湖州,其富庶也都是享有令誉的。
2、臣露此拙,方见圣朝之私,赖蒙神笔赐刊,得有令誉。
3、刘令誉被薛国观一针见血的逼到死角,要么承认自己对这个消息确实与否不甚了了,要么如先前言之凿凿一口咬定此事千真万确。
4、学不盈载,多所该览,尤明《老》、《易》,能清言,与从叔稷俱有令誉。
5、父亲的风标令誉,给褚蒜子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
6、用全城百姓的命来换一个人的忠诚令誉,这样的人还是老大么?
7、煌孙之芳,幼有令誉,颇善五言诗,宗室推之。
8、
9、
10、
小牛教程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备2021011985号
本站所有资源文件均出自网络,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如有侵犯你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