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谤史是什么意思

词 语谤史
解 释【意思解释】1.旧时指直书统治者过﹑罪的史书。
组 成 - -
近义词
反义词

谤史相关的词语

谗谤【意思解释】1.谗毁诽谤。
嘲谤【意思解释】1.嘲笑毁谤。
尘谤【意思解释】1.诬蔑诽谤。
阿谤【意思解释】1.大声喝叱和毁谤。阿﹐通"诃"。
谤书【意思解释】〈书〉诽谤人的信件或书籍。
谤议【意思解释】〈书〉诽谤议论。
谤讟【意思解释】1.怨恨毁谤。
谤黩【意思解释】1.怨恨毁谤。黩﹐通"讟"。
谤谗【意思解释】1.诽谤和谗言。
谤铄【意思解释】1.非议﹐毁谤。
谤誉【意思解释】1.毁谤和称誉。
谤亵【意思解释】1.诽谤丑诋。
谤嗤【意思解释】1.诽谤嗤笑。
谤訾【意思解释】1.责骂诋毁。
谤弃【意思解释】1.谓受到诽谤而被遗弃。
谤词【意思解释】1.亦作"?词"。 2.指责的言词。 3.毁谤之词。
谤诋【意思解释】1.毁谤诋毁。
谤诅【意思解释】1.非议﹑咒骂。
谤【意思解释】1.毁谤。
谤詈【意思解释】1.责骂。
铛脚刺史【意思解释】1.唐薛大鼎﹑郑德本和贾敦颐﹐俱为刺史﹐分治三州﹐皆有政绩。时人称"铛脚刺史"。因铛有三足﹐故以为喻。
长史【意思解释】1.官名。秦置。汉相国﹑丞相﹐后汉太尉﹑司徒﹑司空﹑将军府各有长史。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百官志一》。其后﹐为郡府官﹐掌兵马。唐制﹐上州刺史别驾下﹐有长史一人﹐从五品。至清﹐亲王府﹑郡王府置长史﹐理府事。参阅《通志.职官六》﹑《清通典.职官十》。
词史【意思解释】1.谓以词曲写成的史书。 2.妓女的雅称。
卒史【意思解释】1.官名。汉代官署中属吏之一。
从史【意思解释】1.即从吏。
仓史【意思解释】1.即仓颉。传说为黄帝时史官,故称。
曾史【意思解释】1.曾参和史鳅的并称。古代视为仁与义的典型人物。
春史【意思解释】1.掌春事之吏。
创业史【意思解释】长篇小说。柳青作。出版于1960年、1977年、1979年。土地改革时,农民梁三老汉分得了土地,便萌生个人发家的念头。其养子梁生宝却积极带领大家走互助合作道路,从而与梁三老汉发生冲突,同时也受到富农、富裕中农的反对。然而他通过改良稻种、新法育秧、大搞副业,终于使互助组获得丰收,并继而建成初级合作社。小说结构谨严,议论精辟,语言清新流畅。
赤都心史【意思解释】报告文学集。瞿秋白作于1921-1923年。《饿乡纪程》续篇。收杂感、散记、小品、游记、读书录、散文诗四十六篇。记述作者在考察莫斯科时的见闻,描绘了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苏俄社会生活中新的生机,介绍了不少著名人物的活动,并记录了自己的思想演变过程。
刺史州【意思解释】1.宋代的行政区划之一,亦为统辖该州之职官名。
丞史【意思解释】1.丞及史。秦汉时中央和地方官吏的助理官。汉时,丞相有两长史,御史有两丞,合称丞史。太守以下的郡丞﹑长史等佐官,亦总称丞史。
阿史德【意思解释】1.古突厥姓氏。唐代有阿史德颉利发。见《旧唐书.突厥传上》。
阿史那【意思解释】1.古突厥姓氏。唐代有阿史那忠。见《旧唐书.突厥传上》。
安史【意思解释】1.唐安禄山﹑史思明的并称。两人为发动安史之乱的首领。
安史之乱【意思解释】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公元755年冬,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攻占洛阳,次年称帝,入长安,并遣部将史思明占河北广大地区。玄宗逃往四川,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帝位。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将郭子仪等收复长安、洛阳。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燕帝,克洛阳,不久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唐军屡败叛军,763年史朝义被迫自杀。历时七年的叛乱被平息,唐朝由此转衰。
霸史【意思解释】1.指称霸一方的国家的历史﹔僭伪之国的历史。
谤史【意思解释】1.旧时指直书统治者过﹑罪的史书。
班史【意思解释】1.指《汉书》。因《汉书》为班固所作,故称。
病史【意思解释】1.患者历次所患疾病及诊疗情况。

谤史造句

谤史相关的成语

诽谤之木诽谤:引以为谏言;木:木牌。在交通要塞竖立木牌,让人们写上谏言。
腹诽心谤腹诽:口里不说,心里不满。指心怀不满,暗中发泄。
腹非心谤心怀不满,暗中发泄。
飞谋钓谤以流言蜚语阴相攻讦。
飞谋荐谤以流言蜚语阴相攻讦。同“飞谋钓谤”。
谏尸谤屠向尸体劝谏,向屠伯指责杀牲的过失。比喻劝谏无济于事。
使性谤气发脾气;撒气。亦作“使性傍气”。亦作“使性掼气”。
心谤腹非口里不说,心里谴责。指暗地里反对。
薏苡蒙谤比喻被人诬蔑,蒙受冤屈。同“薏苡之谤”。
薏苡之谤比喻被人诬蔑,蒙受冤屈。
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朝经暮史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史:指历史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形容勤奋读书。
垂名青史青史:书写于竹简或白绢上的典籍、史册。名字被载入史册,流传后世。
东观续史东观:汉代官家藏书的地方。原指汉代女史学家班昭奉诏就东观续成其兄班固没有完成的《汉书》。后用以指女子才学高深。
功标青史标:写明;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为青史。功劳记在史书上。指建立了巨大功绩。
经史百子经:经学,经书,儒家经典著作;史:史学,史书;百子:诸子百家之学。旧指各个方面的很需要学问。
名标青史标:写明;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
名垂青史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
青史标名青史:史书。标:记下。在史书上记下姓名。比喻在历史上留下好的名声。亦作“青史留名”、“青史传名”、“青史名留”、“青史流芳”。
青史传名青史:史书。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青史垂名青史:青指竹简,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垂:流传下去。指在历史上留名,永垂不朽。
青史留芳青史:史书。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青史流芳指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青史留名青史:史书。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史不绝书书:指记载。史书上不断有记载。过去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
史无前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指前所未有。
铁面御史宋赵抃为殿中侍御史,弹劾权贵,刚直无私,人称“铁面御史”。后泛称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公正严明的官员。
永垂青史光辉的事迹或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在历史上。
研经铸史精研经史。形容学问渊博。
枕籍经史枕着经典,垫着史书。形容专心一意读书。

谤史相关的成语分类

谤史相关的词语

谤口【意思解释】1.毁谤人的嘴。
辬华【意思解释】1.斑驳陆离﹐五彩缤纷。
辬白【意思解释】1.头发花白貌。因借指老人。
办护【意思解释】1.料理﹔主持。
办房【意思解释】1.犹茶房。旧指在轮船﹑旅馆等处干杂务的服务人员。
办治【意思解释】1.谓治政有方。 2.指事情办成﹐办好。
办具【意思解释】1.备办。
办东【意思解释】1.犹作东。指作请客宴饮的主人。
办取【意思解释】1.犹取得。
办吏【意思解释】1.干吏。 2.办理杂务的吏役。
辨变【意思解释】1.犹变换。辨﹐通"变"。
辨验【意思解释】1.辨别检验。
辨护【意思解释】1.办理监督。 2.治理修护﹐修治。 3.照顾维护。
辨释【意思解释】1.分辩解释。辨﹐通"辩"。
辨谲【意思解释】1.明辨果决。谲﹐通"决"。
辨辞【意思解释】1.辩说的言辞。辨﹐通"辩"。
辨严【意思解释】1.置办行装。
辨丽【意思解释】1.指文辞华美绮丽。辨﹐通"辩"。
辨尝【意思解释】1.辨别品味。
辨对【意思解释】1.辩论答对。辨﹐通"辩"。
辨驳【意思解释】1.辩难﹐驳正。辨﹐通"辩"。 2.争辩反驳。辨﹐通"辩"。
辨装【意思解释】1.置办行装。
辨诘【意思解释】1.查问﹐查办。 2.辩难诘问。辨﹐通"辩"。
辨解【意思解释】1.分辩解释。辨﹐通"辩"。 2.辨别理解。
辨照【意思解释】1.辨别验证。
辨给【意思解释】1.谓言谈或写作敏捷流利。辨﹐通"辩"。
辨疏【意思解释】1.辩白的奏疏。辨﹐通"辩"。
辨画【意思解释】1.擘画﹐筹划。
辨测【意思解释】1.判断推测。
辨诉【意思解释】1.亦作"辨愬"。 2.申辩上诉。辨﹐通"辩"。
辨复【意思解释】1.科举时代士人因犯法革去功名﹐后由于申辩而得以恢复﹐谓之"辨复"。辨﹐通"辩"。
辨智【意思解释】1.明辨事理﹐有才智。
诐淫【意思解释】1.佞辞淫说。
诐术【意思解释】1.佞谄之术。
诐行【意思解释】1.偏邪不正的行为。

谤史相关的成语补全

谤史相关的成语接龙

谤史其他造句

弭谤造句1、西周厉王暴虐奢侈,以杀“弭谤”,对批评其过失者,格杀勿论,终使“国人莫敢言”。
2、周厉王之败始于用荣夷公为卿,成于专利,终于弭谤。
3、以仍闻延边诸将不谋方略、不练士卒、结援弭谤、固禄求荣。
4、《国语·周语上》中《召公谏厉王弭谤》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5、可是不用说也能想象的到,见过最现代的“弭谤”手段,周历王就是做了什么也自然不在话下。
6、当年周厉王弭谤之时,辅佐大臣召公就告诫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7、“厉王弭谤”的故事仍然以各种各样的版本一遍一遍上演着。
8、“今以本会为保障,苟人人能守会约,则谤因既灭,不弭谤而自弭。
9、根据收录到中学课本的《召公谏厉王弭谤》:厉王虐,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10、首先是以红头文件或行政命令削减或打压舆论的空间,以封堵的方式“弭谤”。
怨谤造句1、刘锡鸿还指控郭嵩焘自己及让小妾学英语、看洋戏是重大罪状,郭嵩焘和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谈话是“闭门密语,怨谤国家”,有叛国嫌疑。
2、苟新政府成立,仍用专制之手段,必大失人心之所望,窃意数月之后,执政者必厚集天下之怨谤,而为众矢之的,上下冲突之事,或仍发生于斯时也。
3、一增一删维持平衡的假日设计,相信甫一出台就会引来怨谤。
4、“既然是办公事,就应事事秉公,如果不能尽如人意,必致社会上怨谤丛积,”朱昌琳认为当前环境,并不利于做事,因此婉谢陈宝箴的任命。
5、所以我才叫安哲鲁代理我的职权,他可以凭藉我的名义重整颓风,可是因为我自己不在其位,人民也不致对我怨谤。
6、厉王叫巫师算卦,看谁怨谤,格杀勿论。
7、如此重困民力,真犹如以犬食人,市人苦于虐政,怨谤载道,恨幕府入骨,直呼徳川纲吉以“犬公方”。
8、,所谓的周末王政衰弱,故有变风变雅,所谓的物不平则鸣,都是说的这种怨谤而生歌谣的观点。
9、
10、
诽谤之木造句1、古先哲王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犹惧不闻过。
2、“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
3、正所谓的人生意义,也是人世间的流传了几千年的诽谤之木。
4、在我国历史上,比如,在尧舜时代,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清代发生过有名的“杨乃武案”等等,就是类似当代信访的相关制度和活动。
5、几千年前的尧舜时代,官方已设置了供人们议政论事的“诽谤之木”。
6、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
7、为此,他还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口设了“敢谏之鼓”和“诽谤之木”。
8、早在远古时代,舜就设立了“敢谏之鼓”和“诽谤之木”,通过这两种方式,来了解自己的缺点和听取采纳别人的意见,终于成为了一位受人爱戴的部落首领。
9、“舜有诽谤之木”,这是《吕氏春秋·自知》明文记载的。
10、按有关典籍的描述,远古时代是“众人不与政,闻君过则诽谤”,“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
腹诽心谤造句1、毕竟袁世凯现在并没有做出背叛共和的事情,我们总不能以腹诽心谤的罪名来反对他吧?
2、有意见就说出来,别把气闷在肚子里,腹诽心谤,于别人丝毫无损,却有损于自己的健康。
3、曹操认为崔琰对他腹诽心谤,于是就把崔琰逮捕、下狱、赐死。
4、有意见就说出来,别把气闷在肚子里,腹诽心谤,于别人丝毫无损,却有损于自己的名声。
5、报复的行为是多种多样,可能是恶语相项,可能是飞短流长、腹诽心谤,也可能是暴力冲突。
6、轻挑的语气,直接就让黄世仁的脸变成了猪肝色,就连他旁边的大学生也腹诽心谤起来:活该,让你喜新厌旧!“***,看我不收拾你!”。
7、
8、
9、
10、
毁谤造句1、她的毁谤损害了他的名誉。
2、[新译]北风带来雨水;暗中毁谤人的舌头,使人怒容满面。
3、这些作梦的人,也像他们污秽身体,轻慢主治的,毁谤在尊位的。
4、林前若谢恩而吃、为甚麽因我谢恩的物被人毁谤呢。
5、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被批评的。
6、我要求他不再在私下向报馆编辑毁谤我。
7、他毁谤亡人,以谰言玷污其美名,用这种下流手段来达到政治上的成功,使有道德之人甚为沮丧。
8、具体来说,没有自由言论是在司法上禁止毁谤、造谣、淫秽。
9、要毁谤人,不要争竞,乃要谦让宜人,向众人显出十分的温柔。
10、西拿基立的臣仆还有别的话毁谤耶和华神和他仆人希西家。
明史造句1、廷枢和吴之荣弄权作奸,造成“明史”冤案。
2、但想自己眼盲,无法博览群籍,这部明史修撰出来,如内容谬误甚多,不但。
3、王尚书当然指的是王在晋,此人在清修明史中背描绘成了一个十足的窝囊废,完全就是用来衬托孙承宗和袁都督的光辉形象的绿叶。
4、这部《明史》是官修史书吗?
5、秦始皇以小篆为秦朝的标准文字,作者用“秦殇”为题,揭示小篆夭折的必然原因,同时肯定其在文明史上不可磨灭的作用,褒贬分明[小学生网]。
6、生命惟因其短,故应把它化入人类最壮丽的文明史中以获得永恒;生命也唯因其短,更要加倍珍惜每刻青春,使它在有限的生命线段内尽可能发出最大的光和热。
7、崇祯不该死,因为他是被李自成灭掉的,所以李自成在清朝所修明史里面的分类,是流寇。
8、他一生苦研儒学,表倡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设馆纂修《明史》,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
9、王族墓地随葬的陶鼓、石磬等礼乐器表明史上最早的礼乐制度形成。
10、因为从明史来看,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攻伐最终能够战胜群雄一统天下,也许是天命有归,运气在其中有很大的作用。
青史造句1、诗人们渴望到边塞去,胸怀着一种气吞山河、舍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建功立业,青史流名。
2、一个人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时间去看另一个人,感受竟有天壤之别。青史留名者(无论美名还是臭名)的功过于非,恐怕连“盖棺论定”都是为时过早。往往需要几十年,在不同的时间,立场,尺度上得出不同的结论。芮成钢
3、壮哉我之华夏,诗词歌赋,千秋古国;美哉我之民族,同心同德,不屈不挠;盛哉我之风尚,仁厚朴醇,百善当孝;伟哉我之青史,文明五千,与爱同行!
4、岳飞一生精忠报国,赤胆忠心,忧国忧民,青史留名。
5、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6、他突然很害怕,怕再见他,是青史卷册中的寥寥数笔。弄简
7、当时看到这个消息时,我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就是,这个霍古斯是蠢蛋,领了奖后,就能名标青史,还有几辈子都花不完的财富。
8、古有二子:孔子,孟子。今也有二子:房子,车子。你若从在起二的名垂青史,二的贯穿古今,那么你就拥有了至高的修养和财富。加油二吧!
9、他们的光辉业迹,功昭日月、名垂青史,他们的崇高精神,具有永久的感召力和生命力。
10、仁厚善良德兼修,义胆忠肝壮吾身;诚恳友爱讲纪律,信任朋友惜知己;文化昌荣清风正,明堂正道酬志气;中国和谐天下名,华夏青史千古扬!
史稿造句1、《明史》、《明史稿》和《殊域周咨录》等书皆认为,佛郎机铳进入中国是白沙巡检何儒的功劳。
2、民國初年,編纂清史稿時,對於這位位極人臣的曹學士的編纂僅僅寫了。
3、许杏林说,通过这本《会试闱墨》可以看到,当年有中进士,而且有名有姓,非常确切,这与《清史稿》中的记载不尽相同。
4、《清史稿》作者则称其“遍临汉魏各碑至百数十过,运肘敛指,心摹手追,遂成一家,世皆重之”。
5、在《清史稿·儒林传》中,戴氏本传举足轻重,不可率尔操觚。
6、又据罗元黼《蜀画史稿》载,欧阳炯此诗的题目应为《应天寺门左壁天王画歌》,诗中所写的也是孙位与景朴的两位画家的天王画,所以题目中的“题景焕画”。
7、与末代状元刘春霖同科的进士人数说法不一,根据清史稿的记载,末代科举共有中进士,但从《会试闱墨》一书中,却只有。
8、民国初年,编纂清史稿时,对于这位位极人臣的曹学士的编纂仅仅写了。
9、《清史稿鲍承先传》载反间事亦同,言清太宗授承先以秘计。
10、从宋代开始,在汉文史稿中记载,今广西环江县境内先后有“茆滩”。
史传造句1、共工氏是古史传说时期的著名部族之一,其事迹上及三皇,下至虞夏。
2、玄奘西游取经故事在玄奘身世安排上呈现出从史传化到神圣化、虚幻化再到淡化的嬗变轨迹,这一嬗变和故事主旨的演变密切相关。
3、端午到,花枝俏,家家户户乐陶陶。挂艾草,带香包,香香甜甜百福招。竞龙舟,祭屈原,历史传承越千年。端午家家粽飘香,愿你事事“粽”顺畅!
4、文明是一本典雅的书,诗词曲赋史传文,源远流长,光照乾坤;文明是一颗善良的心,喜怒哀乐悲悯惊,关爱他人,和谐共进。
5、摘要《左传》是一部儒家的史传和经典,思想倾向与《春秋》有致性,但不尽相同。
6、“复活”的藤甲胄确实向世人展现了它的神奇,不过它究竟是否与历史传说中的藤甲兵一脉相承,几乎没有人可以给出明确答案。
7、几乎无例外,羽管键琴受历史传统的音律调音,音色、和音更加优美。
8、该剧是一出绍剧老旦唱工戏,根据“十二寡妇征西”的历史传说新编而成。
9、史传文学中那个雅量高致、出众人之表的周公瑾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才智碌碌、妒贤忌能的平庸之辈。
10、今日黔西北苗族流传的古史传说,言其祖先原住积石山以西,从日没方向移到积石山,经过若干代的长途迁徙,渡过黄河,到了长江中游一带,最后进入西南地区。
史略造句1、以智生有异秉,年十五群经子史略能背诵。
2、虽不是一本正经的“文学史”,大致也可以算作一本有点有面的“民国文学史略”。
3、岁月流逝,时易事移,近年我对元史的关注,已从制度史向政治史略微转进,并且似乎小有心得。
4、一本有点有面的“民国文学史略”。
5、作者从荷花的种源、栽培史略、品种演变进程着手,研究我国荷花资源的历史和现状。
6、而野乘所载,止云同日危夫人、觐明之死,余先后不一,似与史略小异,姑兼记之。
7、昔人有言“才繙史略,即可成文,凿空生义,僻谬不情”,诚此之谓也。
8、届时将在主殿展现张宪生平的六个重要历史片段,并设张宪生平史略馆、民族英雄馆、张宪文化展陈馆等。
9、每届七七,应钦均有纪述,于今抗战已获胜利,建国正待努力,特就历年所记,摘要汇编,并补入最后一年之抗战经过,及办理受降情形,使成一完整之史略。
10、曹金山引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的论述,“然《***》作者能文,故虽间猥词,而其他佳处自在”。
小牛教程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备2021011985号
本站所有资源文件均出自网络,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如有侵犯你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本站将立即改正。